墓葬结构和出土文物展示
墓葬等级
历史沿革
      邱承墩原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先后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文化层堆积,由于良渚文化时期在遗址上堆筑高祭台并建造高台墓地而形成高出地面的土墩,因而至战国时期利用其高达的土墩营造特大型墓葬。
墓葬平面图
      邱承墩位于鸿山遗址最西面,长方形覆斗状土墩,东西向,长78.6米,宽50.8米,高5.4米。
      墓葬位于土墩近中部,墓葬的营造方式是先在土墩的西部和北部堆土,对原土墩进行加长和加宽,形成东西向的长方形土墩;然后在土墩中部开挖墓坑,墓坑平面呈“中”字形,长56.7米,宽6.3米,深3米,分为墓道、墓室和后室,墓室内还用木板隔成主室和南、北侧室;墓道南壁有长圆形壁龛,墓道底部和后室后部有排水沟。
发掘情况
      随葬器物1098件,以玉器、琉璃器、仿铜原始青瓷礼器、硬陶器、青瓷仿铜乐器为主。随葬器物中,特殊形器盘蛇玲珑球形器4件;原始青瓷器皿约350件,器形有鼎、豆、壶、盒、罐、盘、三足盘、盆、三足盆、鉴、匜、盉、虎子、温酒器、冰酒器、碗、杯、角形器、璧形器等;青瓷乐器140件,器形有中原系统的编钟、编镈、编磬;吴越系统的句鑃、錞于、丁宁、铎、缶、鼓座、悬铃等;玉器、琉璃器50件,有成套的葬玉和佩玉;硬陶器500余件,成套的罐、坛等生活用品。
发掘前的地形
发掘后建立的博物馆